找回密码  

心理咨询行业,站在学术和江湖的分岔路口上 | 白羽观察

2019-01-17| 发布者: xiaobian| 查看: 12084 |来自: 互联网

武志红是如今知名度最高的心理咨询师作家,北大心理系科班出身,擅长将学术理论和社会热点相结合,解释现象背后的原理,让心理学在大众印象中超越了灵修、成功学和心灵 ...

“我将我的发现、感觉分享出来,至此我的工作就已完成,至于读者如何看待,那是读者的事情,不是我能掌控的。”

这是武志红2016年在接受《城市快报》采访时说过的话。

武志红是如今知名度最高的心理咨询师作家,北大心理系科班出身,擅长将学术理论和社会热点相结合,解释现象背后的原理,让心理学在大众印象中超越了灵修、成功学和心灵鸡汤,进入新的阶段。

但另一方面,在专业领域的人眼中,武志红只能算是“江湖派”,他赖以成名的理论体系以客体关系理论为主,并不在科学心理学的范畴之内。

业内戏谑他的作品“弗洛伊德看了会流泪,温尼科特看了会沉默”。

而且他在作品中大量输出自己的价值观,他的作品《巨婴国》被勒令下架后争议无数,甚至被称为“高阶喷子必修课程”。

和武志红一样,学术评价和商业价值走向两个极端的案例并不少见。在心理学的疆土上,“学术派”与“江湖派”的纷争从未停止。

心理咨询行业,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
image.png

一群专业的人,去参加业余的游戏

音乐声响起,她身着白色的定制西装,脚踩8cm高跟鞋,从台后走到台前。

镁光灯追着她划出一条弧线,最后聚焦到舞台中央,音乐渐隐,她就此站定。

她不是女主持人,也不是投行精英,而是某平台恋爱分类排名第一的情感专家。作为这次活动的首位出场嘉宾,她在现场分享的是她的恋爱之道——二次吸引。

image.png

(图源网络)

“你们真的了解彼此吗?过去的你是真的了解对方吗?”实操型社交心理咨询师起家的她告诉观众,两性之间的所有了解或许都要从神经元开始。

她以故事为例:闺蜜与男友分手后,在她的帮助下,苦练才艺,放大优点,一段时间后,与男友再次相遇,闺蜜身上的魅力点会被放大至高光时刻,男友再次被吸引,从而促成了这段感情的挽回。

故事很精彩,讲述者也十分动情,可惜台下的600多名观众却并不买账,观众群里早已吐槽声四起:“太咪蒙了”,“不值票价”。

image.png

(该咨询师某课程的评论区。图源网络)

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,她的课程评论区却好评如潮。

这样的反差并不奇怪,在国内的几大知识付费平台上,充斥着大量并不专业的所谓专业课程。这些被宣扬的“干货”是一些不做实验,不讲数据,也无法证伪,只基于一点心理学知识,又加以个人体验感悟所提出的理论。几十元上百元的课程,离专业学术最近的地方只有导师光鲜的院校背景。

白羽访谈记者花费39.9元购买了某“女性魅力成长”课程,课程导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但是8节系列课程听下来,有像“吸引力法则”这样透着心理学原理的观点,也有像“不敢自黑的女人在两性关系中很难有好的结果”这样让听众打一星的结论。

image.png

(某平台上的女性成长课程,此类课程收费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。图源网络)

“你想听什么,我给你讲什么。”在赵宏业看来,这是这些课程最大的问题所在,真正有意义的课程应该是“有价值引导的,是能对对方真正地负责的。”他对“教人如何去谈恋爱”这类实用型课程嗤之以鼻“那些人说出来的东西,同样经历的人会觉得非常对,不同经历的人会觉得你这个说的完全不对。而研究是要找到客观的规律,客观的真相,客观的事实。”

赵宏业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“爱情心理学”的学者之一,当年在将其作为课题进行毕业答辩时,老师问了一个问题,“爱情是个业余的命题,你一个专业的选手,怎么参加业余的游戏?”

爱情心理学,曾经是心理学研究的禁地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Berscheid教授,是爱情心理学研究的最早旗手,但是参议员Proxmire在1974年发动了一场反对爱情研究的公众运动,理由是,拿纳税人的钱去研究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问题,简直是浪费。部分美国公众认为,关于爱情我们知道的已经够多了,爱情不需要心理学家来告诉我们是什么,知道了反而不好。

image.png

(明尼苏达大学校园图。图源网络)

公众舆论压力迫使研究计划终止,研究所解散,同事被解雇,办公室还经常收到恐吓信。

如今,这片禁地却成了流淌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。根据泛心理学创业公司KnowYourself(知我探索)提供的平台数据,用户心理诉求排行依次是亲密关系、情绪管理、人际关系、原生家庭。

KnowYourself拥有500万用户,大多来自于一线和二线城市,年龄在18到30岁,70%为女性,80%以上拥有本科学历,这也是中国情感消费市场的主力军。据中国婚姻家庭网的数据,2017年上半年,中国情感消费总额高达960亿元。

在市场机会的引导下,学术和商业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,实用主义的极端,就是PUA。

image.png

(某PUA机构官网售卖的网课,图源其官网)

现如今,越来越多专业的人,加入了这场“业余的游戏”。那么,谁才是赢家?

image.png

只有门外汉,才能改变这个行业

赵宏业有过三段关于心理咨询的创业经历,但最终都惨淡收尾。

心理咨询的商业化,一直是个难题。屡次失败后,赵宏业不再拧巴,选择了告别这个行业。

他告诉自己的助手,“两年之内,你如果看到我再跟心理咨询师打交道,你揍我。”

今年刚从高校应用心理学毕业的元芳,也并没有选择和心理学相关的职业。“心理学是我的兴趣所在,但就业的时候根本不去考虑,班上的同学也大多转行去做了教师和HR。”

心理学从业成本高、短期(5年)内收入偏低,并不能靠情怀支撑生活,是大多高校心理学学子选择就业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。

image.png

(心理咨询师年收入占比。图源壹心理行业报告)

而当“心理咨询”作为一个行业去发展,有个显著特点——价值后置。在咨询关系里,来访者逐渐暴露自己,咨询师保持接纳的态度,让来访者的情感得以宣泄,释放压抑的情结,并逐渐构建新的行为模式。如此,咨询少则几次,多则数十次。

心理咨询是“随着时间的流逝,价值在放大的”,不幸的是,许多的来访者根本没有耐心等到它价值展现。

传统心理咨询存在弊端,时间成本太高,在相同时间内,互联网模式能够提高心理咨询师帮助个体来访者的质量和价值;而从利润角度,传统心理咨询很难盈利。

传统心理咨询行业的创业者纷纷倒在了商业之路上,但随着互联网的冲击,“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”的本土化心理咨询也开始泛起波澜。

image.png

(心理咨询层次与对应群级。图源网络)

12下一页

0人已打赏

©2001-2022 今日热点 www.todayhot.cn互联网举报中心网站地图手机版